香港三任特首就涉港选举制度修改表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1日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任行政长官梁振英日前再次接受专访,就有关爱国者治港等问题作出表态。

林郑月娥:爱国是基本要求 做特首需有坚定意志

据香港《文汇报》15日报道,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不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的首长,也是整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除了必须爱国爱港,当然还有其他更高的要求,除了是爱国者外,既要得到中央信任,还能够好好掌握宪法和基本法两者组成的宪制秩序,那才有能力捍卫“一国两制”,使其行稳致远。此外,也要有出众的政治治理能力,为人民服务。


除了以上所说的条件和标准,林郑月娥认为,做特首需要很坚定,因为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大家有不同的意见,而行政长官身负重任,所以即使是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也应该坚持去做对的事。她说,这或许也是中央时常提到的“担当”。

梁振英:不要低估中央和全国人民全面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

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不要低估中央和全国人民全面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这个决心体现在两方面:香港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已经在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基本受控;香港的政治问题,特别是选举问题,也将随着全国人大作出有关决定得到进一步解决。



对于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被纳入选委会,梁振英认为他们是爱国爱港人士,对国家和香港有充分、深入的了解,为国家和香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他们担任选委会委员职务,恰如其分。选举制度完善后,将由同一个选举委员会把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选举结合起来。梁振英很看好这一安排,说这会让香港特区今后的行政和立法关系更为顺畅,从而吸引更多有志有能的爱国人士进入特区管理体系,解决社会各种深层次民生问题,令香港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梁振英一针见血地指出,对“爱国者治港”的讨论本身就说明了香港存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由爱国者进入管治班子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香港也不应该例外。那些跑去外国要求“制裁”国家、“制裁”香港的人,根本是离经叛道,绝不符合“爱国者”标准,必须剔除出特区治理队伍。梁振英分析道,香港人在100多年的殖民历史中从没有被赋予政治参与的机会,历任港督都是由英国政府委任,根本不会咨询香港市民。正因如此,香港不少人直到今天还是对国家等概念比较模糊。

梁振英认为,应该利用完善选举制度这个机会,在香港做好国民教育,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用现实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完善选举制度,“要把香港的治理权牢牢交给坚定的爱国者手中。要利用这些现实,向香港青少年和广大市民讲清楚爱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董建华:香港人必须有全局视野和国家观念
全国政协副主席、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董建华3月12日表示,香港人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必须有全局视野和国家观念。在新的选举制度下,香港特区可调动全港之力,将香港人的盼望变成现实,让年轻人的梦想成为可能。



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在团结香港基金12日举行的交流会上,董建华就“爱国者治港”原则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发表讲话,并和多位参会嘉宾探讨香港在这个大时代下的机遇和前景。
董建华表示,新的选举制度将有助于维护香港营商环境,避免香港成为大国博弈的场所,减少各种政治力量通过选举干扰市场运作。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有利于保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商贸中心地位,也有利于香港搭上国家经济快车,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参与“十四五”规划、国内国际双循环、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香港经济有机会再次腾飞。
在新的选举制度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选举安排依然存在。董建华说,“爱国者治港”是为香港打开新的人才局面。议席数目增加了,参政议政的空间得以提升,选举的包容性和代表性也会提升。随着议会有效运作,大家一起做实事、政通人和。
董建华表示,在爱国人才治港的制度下,要吸引选民支持,就要靠实实在在的成绩,不再靠激烈的抗争行为,不再靠做“政治秀”。相信绝大多数市民都是爱国爱港的,只要同反中乱港分子划清界限,大家都会有比以前更大的空间服务香港,贡献国家。
他提到,全国人大通过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不是针对任何派别,不是要将任何政团拒之门外,不是要令立法会内意见一律,而是要通过法律和制度,确保治港者都是诚心诚意爱国爱港,杜绝反中乱港分子进入治港行列。
“由当年的‘谁能想象’到今日的‘超越想象’,国家创造了举世奇迹!”董建华呼吁香港青年开放思想,认真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希望青年人拥抱大时代的大机遇,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做个骄傲、勇敢、负责任的中国人,做个对国家、对民族、对香港有担当的建设者。

中国从宪制秩序重塑香港政治生态

 

3月11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专家分析,香港现有选举制度缺失门槛设置,反中乱港者当选后利用公职人员的身份破坏特区常规治理,勾结外部势力撕裂香港社会,只有选出真正能够服务香港的爱国者,香港才能重新出发,与国家一起参与到全球化发展当中去。


门槛缺失,反中乱港者撕裂香港社会

中国社科院台湾香港澳门法研究中心主任陈欣新介绍,目前香港第六届立法会共有70席,其中35名议员由地方选区选举产生,地方选区选举采用名单投票制,并以最大余额方法计算出选举结果。陈欣新说:“这种投票制度会有利于一些偏激政治势力,出现哪怕只有5%-10%的选票也可能在地方选区当选的情况。同时很多真正愿意并且有治理能力为香港基层服务的人未必适合选举制度,这些人可能没有参选,或者参选却选不上。”

“而特区政府区议会采取是‘单议席单票制’,每个选区只产生一名议员,即只要拥有绝大多数的支持者,就有可能拿到所有席位,这种方式有利于相对较大的政治力量。”陈欣新解释:“极端情况是,四百多个选区中只要每个选区分别多1票,在全港十几万选票中只多得了四百余票,就可能获得所有席位,这显然非常失衡。”

陈欣新认为,香港现有选举制度缺失门槛设置,反中乱港者当选后身处立法机构或行政机关,利用公职人员的平台和身份妄图瘫痪特区政府运作。一方面破坏特区常规治理,动辄“拉布”、冲击主席台、暴力阻碍会议进行,极力干扰立法会运作,立法会内务委员会长期停摆,应该处理的民生相关法律草案无法及时审议或完成立法程序;另一方面,部分议员直接参与“黑暴”事件,乞求外国政府干预香港事务,叫嚣“制裁”香港向中央施压,勾结外部势力撕裂香港社会。

陈欣新强调:“只有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才能保障香港高度自治权不会落入反中乱港的人手中,香港当前的问题才能逐步走向正轨。”


调整优化,选举委员会提名候选人

针对全国人大涉港决定重新构建并赋予选举委员会更多职能,南开大学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解读,此次香港选举制度的完善方式就是将行政长官选拔、选举委员会、立法会选举进行连接,使得整个选举过程更加顺畅。特别是在“爱国者治港”的原则指导下,当选人员能够切实履行相关职责,改善特区政治氛围,提升特区民主政治品质。

陈欣新具体分析:“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对特区选举委员会进行重新构建,赋予选举委员会的新职能。就目前来讲,选举委员会的职权是产生行政长官,以后将会涉及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立法会议员候选人,即只有被提名才有资格成为正式候选人。”

针对决定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陈欣新解读,目的是对选举委员会委员候选人、行政长官候选人和立法会议员候选人是否符合法定的参选资格和适任条件进行审查,以确保上述候选人能够符合“一国两制”要求,符合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原则,以及确保他们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能够正确处理中央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关系,具有必要的治理能力,符合对特区负责、为香港服务的基本条件。


制度保障,“爱国者治港”重塑政治生态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看来,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能够保障香港民主有序运行,使得每一位香港居民在投票时不被“黑暴”裹挟,选出真正能够服务香港、服务国家的爱国者,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2020年和2021年,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香港国安法落地和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前者是国家在法治建设上的重大决断,后者具有政治秩序方向的重大意义,两者深入建构了国家与香港之间法权和制度的紧密联系。”田飞龙说:“香港国安法和选举制度改革之后,在‘爱国者治港’的保障下,香港更具包容性、创造性、互动性,才能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来。”

田飞龙认为,相较于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对香港社会带来的影响可能更大。他解释:“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是中央从宪制秩序层面重塑香港政治生态,这就凸显出‘一国两制’制度实验的意义,以香港原有制度基本不变的方式,在国家与香港长期发展互动中逐步引导塑造香港走向适合自身,也适合国家的全新制度形态。”

“在这个过程当中,香港才能够重新出发,才能与国家一起参与到全球化发展当中去。”田飞龙强调:“经过中央的兜底制度保障,加上‘爱国者治港’的政治秩序优化,香港各界一定能够齐心协力,与国家一同看到21世纪的星辰大海,这正是'一国两制'的光明前景。”

舆论战升级 中国外交部召见英驻华大使

中国外交部召见英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

3月9日,中国外交部欧洲司负责人召见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奉示就其在社交媒体发表不当署名文章提出严正交涉。


欧洲司负责人指出,对方作为英国驻华外交机构最高级别代表,通过官方平台发文为因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受制裁的个别外媒鸣冤叫屈,刻意混淆新闻诽谤和新闻监督,对外方打压中国媒体却“选择性失明”。文章通篇充斥着“教师爷”式的傲慢和意识形态的偏见,颠倒黑白、操弄双标,这一做法同外交人员身份及外交机构职能严重不符。文章一经发出就引起中国公众的普遍不满,受到强烈批评。

欧洲司负责人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的从来不是外国媒体,而是那些打着“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旗号炮制假新闻、恶毒攻击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制度的错误行为。要求对方深刻反思自身职责,摆正位置,多做有利于促进双边关系发展的事。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对英国通信管理局的制裁决定和最终裁决表示遗憾并坚决反对


北京时间3月8日晚,英国通信管理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涉CGTN英语新闻频道内容投诉案的制裁决定和最终裁决。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对英国通信管理局的制裁决定和最终裁决表示遗憾并坚决反对。


CGTN声明称,作为一家面向全球播出的中国媒体,CGTN一直致力于为全球受众提供准确、及时、客观的新闻资讯和多元、平衡的观点,并以在报道中客观、真实地表达中国媒体的观点、视角为己任。这也是全球受众对我们的期待。

我们认为CGTN英语新闻频道对201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暴力抗议活动的报道是公平、真实且公正的。“修例风波”以来,香港暴力事件频发,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上一些媒体一面倒地只关注暴力分子的声音和观点,几乎完全忽略了其他声音。作为一家来自中国的新闻机构,CGTN提供反对暴力、破坏的声音,为全球受众了解事件的全貌提供了可能。CGTN频道因客观报道真实存在的香港暴力活动而受到制裁,这有失公理。

在涉及韩飞龙、桂敏海和郑文杰的案件中,我们认为英国通信管理局所作出的处罚和裁决是不合理、不公正的。CGTN从公共利益出发,客观呈现事件原貌及双方观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我方认为合理、充分的措施来保证拍摄、播出韩飞龙、桂敏海、郑文杰相关内容的合规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上述案件背后有境外某些组织和反华势力的推动,旨在阻挠中国媒体海外落地及进行客观合法报道。而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和观点、更清楚看到事件的真相,是全球公众利益所向。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新闻频道,CGTN英语新闻频道重视遵守落地国当地的规定,并要求得到当地监管机构的公平对待。CGTN一直并将继续致力于配合当地监管机构履行国际合规责任,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理解、信任与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多位国际知名人士联名发表声明:反对英监管部门对CGTN禁令


3月9日,多位国际知名人士在英国《晨星报》和“拒绝新冷战”机构官方网站联合发表署名公开信,反对英国通讯管理局对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禁令。参与此次联名的包括澳大利亚著名战地记者、电影导演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三次获得奥斯卡奖的导演、制片人、编剧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以及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肯·洛奇等多位知名人士,包括在英国享有一定声誉的作家、记者编辑、电影人、音乐人等。

在这封题为《反对英国通讯管理局对CGTN的禁令 捍卫言论自由》的公开信中,这些知名人士联名发声,呼吁英国当局撤销禁令并恢复CGTN的广播许可,并表示针对CGTN的禁令“是有悖于英国及其民众利益的审查行为”。

公开信中写道,“众所周知,CGTN是受公众认可的中国国家广播机构。观众可以以此为依据判断其服务和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作为国有广播电视媒体,CGTN与英国广播公司(BBC)、法国电视台(France Télévisions)和日本放送协会(NHK)等媒体的地位相当。”公开信抨击了英国通讯管理局的“双标行径”。信中提出,尽管英国通讯管理局声称,不允许CGTN在英继续播放是因为“任何英国广播执照的持有者都不应受到政治机构的控制”,然而“BBC的所有员工都必须接受军情五处的审查,但其广播执照从未被吊销过”。“这一攻击言论自由的行为发生在西方威胁发动对华新冷战的背景之下。在这样的时刻,建立各国人民间的互信和准确理解国际事务主要参与者的立场是至关重要的。剥夺CGTN的发声权利会对此构成阻碍。”

参与联名的“拒绝新冷战”成员菲奥娜·爱德华兹(Fiona Edwards)在接受《晨星报》采访时指出,英国当局这一禁令提出之时正逢“美国领导下对华敌意的不断加剧”,这种新冷战思维引发了针对中国的种种挑衅行为。“恢复CGTN的播出许可非常重要,因为这给了英国公众一个倾听中国视角的机会。”



此前,英国通讯管理局于2月4日发布声明,称当天已撤销CGTN在英广播许可,此举引发了各方的强烈反对。2月5日,CGTN就此事发表声明,对英国通讯管理局这一裁决表示遗憾并坚决反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也在当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此事作出回应,“英国通讯管理局基于意识形态偏见,以政治理由对CGTN在英国传播进行打压,将技术问题政治化,严重损害中国媒体生存,严重干扰了两国间正常交流,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英国多位政界人士也对英国当局这一决定提出了反对。前议员George Galloway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英国此举的目的就是伤害中国,向中国发起“没有硝烟的战争”。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则发文表示,英国当局以“政治属性”为由撤销CGTN落地许可实属“荒谬可笑”。


在英国通讯管理局发出禁令后一个月,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法国高级视听委员会(CSA)复函中国环球广播电视公司,确认对CGTN英语新闻频道具有管辖权。依据《欧盟视听媒体服务指令》《欧洲跨境电视公约》,CGTN英语新闻频道可以在欧盟成员国(及欧洲经济区协定成员国)、《欧洲跨境电视公约》缔约国自由落地播出。在收到法国监管部门作出的关于CGTN频道落地播出管辖权归法国所有的确认函后,德国沃达丰公司已于北京时间3月5日早7点恢复在德国播出CGTN英语新闻频道和纪录频道。至此,CGTN在欧洲播出已经不存在法律问题。


中英舆论战起硝烟

特朗普下台后,在鲍里斯·约翰逊领导下的英国似乎已经成功的接过了反华大旗,阶段性地冲在了反华阵营的最前沿,其标志性的动作就是向中国发动舆论战。而在以美国为首的反华联盟中,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几个“五眼联盟”始终都是最铁杆的盟友,他们在尝试了种种手段都没能搞垮中国之后,再次用起了几十年前搞垮前苏联的手段——舆论战和意识形态渗透。

曾经,他们就是这样从舆论上搞掉前苏联的。

在对苏联进行文化渗透方面,美国的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视台和自由电台发挥重要作用。自由电台每天用6种语言“传播国际以及苏联和东欧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信息”,宣传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德意志电波电台每天用40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这些大型电台担负着向苏联东欧国家灌输西方意识形态重任。从1988年底,苏联停止对西方电台的干扰,并拨款400万卢布,进口20种西方国家的报刊。苏联境内基本上被西方媒体全覆盖。

英国BBC滤镜策略

终于,在1991年12月25日那天,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声明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就此从地球上消失。如果苏联的悲剧是发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今日,他的解体至少会提前一年时间。


今天,终于轮到中国了,他们正在复制对付前苏联那套来搞中国。

BBC背后的英国军情局和美国CIA

   近年来,西方舆论机构对中国的各种攻击让人目不暇接,西方一些媒体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新闻报道,而是构成了颇具规模的对华“舆论战”。长期自我标榜“报道真实”的BBC,实际上长期与英国军情局、美国CIA作,从颠覆他国政权到祸乱中东,无不参与其中。


  BBC代表谁的利益?

  BBC(英国广播公司),全称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最初由马可尼、英国通用电气公司、英国汤姆森-休斯敦等财团出资成立,可以说,BBC自诞生便带着资本家的意志。

  1922年11月14日,BBC的第一个电台开始在伦敦广播,随后,逐渐覆盖到全英国。很快,资本家意识到了BBC巨大的舆论价值,并将之作为巨大的资源。1927年,BBC建立了由英国政府任命的理事会,负责公司的运作,也可以看做是完成了由“民营”向“国营”的转制。自此BBC也正式成为了英国乃至西方世界的喉舌。

  二战期间,时任BBC欧洲广播总监的诺埃尔•纽瑟姆就制定了将新闻作为战争武器、将BBC作为英国宣传机器的战略,使得这家老牌媒体从二战时期就已经让新闻报道具备了政治属性。到了冷战时期,BBC不仅是美西方向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更是西方世界开展舆论战的最强火力之一,诸如西式自由、西式民主等西方价值,都是经由BBC传播至全球。

  1991年苏联解体后,随着不断发展,BBC甚至成了西式文化传播的集散地、美西方开展舆论战的有力武器。BBC大举开启全球新闻服务电视频道,无底线地使用“虚构新闻”传播技巧,把西方文化的糟粕,美化成人类共有价值,以相当不客观的角度面向世界传播着带有西式偏见的“新闻”,根本原因是它们的经费始终掐在英国政府手里。

  BBC国际频道作为开展舆论宣传的主要门户,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英国外交部。2011年,BBC新闻网站曾专门介绍,维持BBC国际频道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英国外交部,以议会政府补助金的名义发放。据测算,过去五年,每年基本经费保障至少在2.54亿英镑。BBC作为英国政府的喉舌和对外宣传媒体,早已人人皆知,然而BBC却频频宣称“国际频道主要依靠用户订阅和商业广告,通过商业运营获得经费支持”,BBC极力掩饰其国际频道的官方身份,又是为何?

  说白了,BBC这么做的原因,是想掩盖其政治色彩。一方面,它可以宣称它只服务于英国公众利益,与政府保持距离,并在与政府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彰显自身的公正和独立。另一方面,又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政府的管束,在需要的时候完全与政府站在一起,甚至在某些秘密战略中成为政府的帮手。

  (上图:关于BBC国际频道资金来源的相关报道)

  西方开展舆论战的“政治工具”

  如果仔细扒一扒,就会发现,从颠覆他国政权到祸乱中东,BBC无不参与其中。

  与情报部门长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虽然打着媒体的名义,实际上BBC早在1937年就开始了与英国情报部门的暗中合作,其中一间用于审查和监视同情共产党员工的办公室就设在BBC老广播大楼的105房间。2018年4月,BBC新闻网站也在报道中承认,英国军情五处曾经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对于BBC所有员工进行入职审查。一些非常著名的媒体人曾经因为审查不过关被拒入职,他们有的是因为学生时期在校园里和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有过接触,有的则是因为家人加入了英国某个左翼党派而受牵连。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英国共产党等左翼政党党员们一直在BBC的黑名单上,被禁止入职。早在1985年,就已经有一些媒体指出“BBC因存在与情报机构合作,而没有独立客观地从事新闻报道”。

  (上图:英国军情五处秘密审查档案)

  与情报部门勾连,颠覆他国政权。BBC与情报部门的合作,不仅限于英国军情五处,在美西方情报部门对别国进行的渗透破坏中,更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有过深入勾结。1953年,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共同参与策划了针对伊朗摩萨台政权的政变。在这场政变中,BBC在英国和美国情报部门的授意下,通过大量虚假新闻报道,诋毁并妖魔化伊朗摩萨台政权,助力美西方对伊朗政权进行干预,在推翻摩萨台政权后,继续为英国官方“站台”。多年后,BBC终于承认,参与了1953年伊朗政变。BBC与情报机构的合作到底还有多少秘密,不得而知,但作为一家并不单纯的媒体,已是世人皆知。

  弥天大谎令1000万人遭难。美西方祸患别国,很多时候也都伴随着舆论战,以BBC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媒体,更是充当着舆论战急先锋的角色。2002年,BBC在报道中指控伊拉克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宣称萨达姆曾试图获取“非洲铀矿石”。然而直到现在,挑起战争的西方国家仍没有证据证明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18年4月,“白头盔”组织拍摄的“杜马镇遭化武攻击”的虚假视频,BBC、CNN等西方媒体以所谓的“真相”,竞相报道炒作,引起世界轰动,随后美英法三国以此为“证据”对叙利亚发动空袭。多年后,叙利亚依然战火纷飞,惨剧不断。前有伊拉克,后有叙利亚,作为战争帮凶的BBC等西方媒体,至今却未给世人一个真相。

  (上图:美国常驻安理会代表将假新闻作为“证据”展示)

  BBC长期自我标榜“报道真实”,从不缺少造假丑闻,甚至连纪录片都不例外。《隐秘的澳大利亚》、《人类星球》、《冰冻星球》、《蓝色星球2》、《巴塔哥尼亚:地球的隐秘天堂》等众多BBC纪录片,纷纷被曝光存在造假行为。一次次让世人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在BBC这里,变成了多么的不真实。

  将造谣生事的矛头对准中国

  撒谎成性的BBC不思悔改,近来又将矛头对准中国,频频炒作。从香港修例风波到新冠疫情报道,再到炒作新疆问题,BBC歪曲事实、抹黑中国的的假新闻比比皆是。

  香港问题上,歪曲炒作、煽动暴力。2019年6月12日,香港的示威活动首次出现暴力行为,BBC网站就发布了3条新闻,标题分别为《香港抗议行动:警方向抗议者使用催泪弹》《香港引渡条例:警方向抗议者发射橡胶子弹》《陌生人如何组织起来抵抗香港警方》,完全不提及冲突发生的环境、原因,就将矛头指向香港警方。在后续的一系列“新闻报道”中,更是一味追求有违真相的负面、歪曲报道,不断宣扬仇警、反中央的思想,煽动暴力。

  在涉疆话题上,大肆造谣、污蔑抹黑。大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西方媒体有组织、系统性地污蔑和抹黑中国治疆政策,先后形成三次集体抹黑高峰。尤其是BBC关于新疆“系统性强奸”的报道更是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自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从炒作“强迫劳动”到最新的“系统性强奸”,BBC发表了至少41篇涉疆文章,而其中有30篇没有署名,这些匿名文字报道通常是来自各种机构或其他媒体报道的二手引用。这个自称“准确、公正”的国际知名媒体,更像是一家炮制和传播谣言的匿名网站。

  在疫情报道上,误导舆论、毫无底线。2021年1月,一个“重返湖北”的疫情视频报道中,BBC不仅“移花接木”还“夹带私货”,其采访镜头配上了一段警方“用网蒙头拘捕民众”的画面,营造出一幕中国防疫部门“暴力执法、侵犯人权”的场景。然而事实上,这段视频来自于2020年疫情期间的一次高速反恐演练,BBC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其目的非常明显,即通过恶意剪辑,极力描绘一番“中国掩盖疫情”的场景。


  谣言背后是美西方的舆论战 近年来,欧美以BBC为代表的一些西方舆论机构,持续对中国进行造谣抹黑,西方一些媒体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新闻报道,这些看似段位并不高级的手段,实际上已经构成了颇具规模的对华“舆论战”。欧美以BBC为代表的媒体对华造谣与抹黑,实际上是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对华舆论战、超限战的一部分。 BBC作为一个老字号的“国际知名”媒体,在涉华报道上花样百出,可谓误导舆论的“高级玩家”。BBC的文章发表后,由“五眼联盟”国家及印度、日本、法国等国控制的媒体、包括设置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媒体迅速转发,紧接着,美国之音、法广等宣传机构及境外邪教组织迅速跟进传播,存在明显的“抱团抹黑”现象。 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害怕中国的成就会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造成影响,因此不惜以诋毁、造谣甚至资助国际“反华势力”等形式对中国进行抹黑,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对抗色彩。这也导致了BBC这样的老牌“知名”媒体偏离了中立、客观的路线,沦为意识形态斗争工具。 中国开拓互利合作的“一带一路”完全被它们描述成了地缘政治的远征,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之一华为高科技公司被它们当成“情报机构”盯防,重塑了十几亿人民生的中国经济崛起也被它们描述成了一场邪恶运动。一系列对华攻击的源头,说到底是美国对华战略的改变,那些舆论机构号称是“独立的”,但它们更像是美国对华强硬新战略的忠实落实者。 美西方反华势力为确保其自身话语权,一方面通过所谓的“审查”,对其别国家的媒体进行封禁,另一方面,以所谓的“言论自由”,放任其所支持的媒体,对别国进行抹黑污化。英国封禁今日俄罗斯、韩国CGNTV电视台,吊销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英落地许可证,美国推特公司封禁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推特官方账户,美英两国不仅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解释,却对中国官方宣布禁止BBC世界新闻台在中国境内落地,进行蛮横指责,说到底,依然是美西方所奉行的霸权主义在作祟。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美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开展的舆论战,已不仅限于BBC这样的传统媒体层面,更延伸至包括大型网络社交媒体在内的网络新媒体。面对美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对华开展的舆论战、超限战,中国必须将舆论战放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牢牢掌握中国发展进步的话语权,才能在国际交流中,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通过自己的讲述,让世界真正认识发展变化中的中国,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对世界的责任和担当。

  2021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发布消息宣布,由于BBC世界新闻台涉华报道有关内容严重违反新闻应当真实、公正的要求,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破坏中国民族团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不允许BBC世界新闻台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对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请不予受理。此举发出一个清晰信号: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对华开展的舆论战、超限战,中国绝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