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NGO代表出席中国生物多样性研讨会,中国企业在湄公河地区扮演积极推动角色

 图片 | 刘晓慧  编辑 | 刘晓慧  翻译 | 潘泓妤


2021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社会创新咨询机构“游猪生态”主办的「企业如何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研讨会」在北京厦门大厦颐豪酒店举行。研讨会邀请到国内生物多样性领域专家学者,东南亚地区NGO领袖出席,现场有30+产业、学术和企业代表参与,超过1000名在百度观看直播现场。

■ 游猪生态创始人朱清主持会议。


本次研讨会促进湄公河流域的两家枢纽NGO领袖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做出的努力和积极影响有更多的认识。其中重点包括柬埔寨非政府组织论坛(NGO Forum on Cambodia),这是柬埔寨当地最大的枢纽型NGO,拥有70多家本土成员单位。缅甸“自然倡导”(Nature Advocacy)机构,在当地拥有数百家企业联盟关系网络。


中国企业在湄公河流域地区投资建设已久,中国技术给它们带来了诸如光伏、风电等更加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在该地区,中国新设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领域,能源项目已开始从煤电厂转向可再生能源项目。


中资企业逐渐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纳入投资考量,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平衡。2018年,深圳光伏企业与国内基金会联合湄公河国家政府、公益机构发起“湄公河太阳村”项目,为柬埔寨乡村地区提供太阳能光伏技术和设备,点亮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推出了许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举措。不少中国企业也在环保、教育、扶植小微企业等方面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改善湄公河流域地区的民生。


与会人员中有一名来自能源企业高管,他非常认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企业做出的积极举措。他提到在最近的5年来,中国提供许多专项贷款,支持湄公河国家开展了40多个重大基建项目,比如柬埔寨暹粒新国际机场、老挝万象电网改造、越南永新燃煤电厂等。其中位于柬埔寨的桑河二级水电站就主动投入约1000万元,采用仿自然型鱼道布置方式,为鱼类提供索饵和产卵的洄游通道,积极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同时最大限度提高补偿标准,为改善当地849户、3845名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带来实惠,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同时,他建议澜湄合作的成果一定是以民众生计为前提。


■ 会议现场


中国企业可以如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以湄公河区域为例


来自东南亚缅甸“自然倡导”(Nature Advocacy)的创始人Nyein Zaw Ko,柬埔寨非政府组织论坛副执行主任Vannara Ouk通过线上出席会议,他们对于中国积极运用新方式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欢迎。

■ 缅甸“自然倡导”的创始人Nyein Zaw Ko


Nyein Zaw Ko是缅甸“自然倡导”(Nature Advocacy)的创始人,也是“拯救伊洛瓦底江豚”在线运动的执行董事。Nyein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参与研讨会,他表示,商业企业不断寻找新兴的消费趋势,以高效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问题和需求的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他提到中国拥有大型企业集团和制造业,是全球环境保护的最大力量,在签署承诺阻止野生动物贸易的机构中,超过一半的机构是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公司。因此,社交媒体参与能够给东南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积极影响,尤其是对湄公河流域生态保护有着促进作用。此外,他认为,中国政府提出206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这是一个积极且强有力的信号,湄公河的自然资源也将在趋势下趋于合理开发与利用。


柬埔寨非政府组织论坛副执行主任Vannara Ouk


另一位通过线上连线参与研讨会的嘉宾Vannara Ouk是一名环境资深专家,他在政策倡导、自然资源治理、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有着20余年工作经验。目前,他担任柬埔寨非政府组织论坛(NGO Forum on Cambodia)副执行主任,是柬埔寨最大的枢纽型NGO,拥有70多家本土成员单位。


Vannara  Ouk分享了其机构在湄公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的尝试,并从政策性的角度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包括可再生能源的选择,让民间组织参与投资项目环评全过程,建立共享信息平台,确保投资信息向公众开放等。他表达了对中国积极探索用新能源开发等方式来参与湄公河建设的建议,也认可中国企业积极的技术实践。

 

对于中国企业未来在湄公河流域开展工作的建议,Vannara Ouk建议中国企业加强对湄公河社区的沟通,为社区成员提供必要的生计支持,同时让他们参与到环保的议程中。Nyein Zaw Ko认为,中国企业对湄公河保护做出了不少贡献,中国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提高人们抵制动物制品意识。


就两位外国嘉宾的分享,Diinsider联合创始人李博伦进行总结和延伸,从湄公河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分析中国企业在其中的国际责任。 

■ Diinsider联合创始人李博伦 


李博伦先生长期从事全球可持续发展工作,所创办机构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自下而上”的变革性创新,并推动国际发展合作的本土化和社区化。他曾在缅甸、柬埔寨、菲律宾、肯尼亚、孟加拉国等多国从事田野实践,涉及全球健康、可持续生计、社会创新等议题,并与众多草根创新组织和国际政策机构开展合作。 


湄公河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中,中国企业可以做什么?李博伦认为可以从“自下而上”的社区可持续生产管理,对资源管理权限下放的政策倡导,经验分享与能力建设,以及借助新技术等4个方面入手。 


此外,李博伦先生重点建议,比较好的方式是技术型驱动的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合作机制中寻找积遇,把企业的技术推广到东南亚国家,比如东南亚自然灾害很多,而本土社区急需地理信息、遥感红外等科技引入。


此外,中关村智融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陈晓东秘书长、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程琛博士、生物多样性专家张云博老师应邀出席研讨会,嘉宾分别从科技、互联网、保护地角度探讨企业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最佳路径。


在会议现场,社会创新机构Diinsider发布了《一带一路(湄公河地区)沿线国家社会风险简报》。该简报围绕“湄公河水资源之争”展开,简报建议,在当前较为动荡的国际局势下,加强中国与湄公河各国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简报也客观分析了中国企业的积极举措,为当地组织了解中国社会各界努力提供了窗口。湄公河流域数据共享将帮助各国、各界参与讨论,平等对话,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分歧,最终实现湄公河上下游的“互惠互利”。


在会议最后环节,主办方与当地的NGO代表、与会企业代表、个人共同发出倡议:澜湄地缘相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需共同发展,未来我们将联合更多湄公河流域的组织一起推动中国企业的投入,为澜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努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